胡金波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沪区党委副书记
胡金波,男,汉族,1973年2月出生于浙江慈溪,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沪区党委副书记。
人物经历
1990年09月—1994年07月,胡金波就读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有机化学专门化班,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4年09月—1997年07月,免试保送至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学习,毕业获硕士学位。
1997年08月—2002年05月,就读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7年—2001年,分别担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系教学助理和研究助理。
2002年06月—2005年01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碳氢化学研究所联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5年01月—2016年01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历任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助理。
2006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
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13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资助;同年入选第八批上海领军人才。
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计划。
2016年,入选国家第二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01月—2017年06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7年06月—2019年09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2019年09月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2020年09月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沪区党委副书记。
2021年06月,不再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2023年08月,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胡金波首次提出亲核氟烷基化反应中的“负氟效应”概念,多次被中国国内外同行用于解释和预测氟化学反应,“负氟效应”概念被收入《中级有机化学》教科书;围绕对“负氟效应”调控,发展了多个原创性试剂,被中国国内外同行成功使用超过150次(包括被Pfizer公司成功用于药物合成中),其中两个试剂被中国国内外同行广泛称为“胡试剂(Hu Reagent)”;在二氟甲基化反应、二氟卡宾化学、含氟砜和亚砜亚胺化学、氟烯基化反应、氟碳链延长反应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围绕氟效应研究,首次成功在氟化学研究领域,把氟烷基化、氟烯基化、氟化三大类反应建立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并获得国际同行认可;带领团队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特种含氟材料的研制,利用所发展的新型锂同位素萃取剂材料,首次采用有机萃取法对锂同位素进行高丰度富集分离,锂-7同位素的丰度高于99.99%,为中国第四代先进核能钍基熔盐堆的发展提供了关键同位素材料的制备技术。
据2024年1月中国化学会数据,胡金波共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1万余次,H index 59。编著1本,译著3本;撰写书籍章节20余篇。
据2024年1月中国化学会数据,胡金波已授权专利20余项。
人才培养
胡金波对学生有着自己的要求,他希望他们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上,要大胆的、有雄心的、充满冒险的去做可能会失败,但潜力巨大的事。“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甚至意外惊喜,如果没有碰到,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够用心投入。”胡金波总是这样对学生说。
据2024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数据,胡金波已指导博士研究生8名,正指导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8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胡金波是氟碳链可控延长研究方向的先驱者。”(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评)
“胡金波具有敏锐的科学嗅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浙江大学化学系 评)
“胡金波研究员长期从事氟化学、氟材料、重要核素分离富集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的研究并做出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评)
“胡金波是‘负氟反应’的拓荒者,他在有机含氟物质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试剂、新方法,为有机氟化学和含氟功能分子的研究做 出了重要贡献。”(《江苏教育》 评)
参考资料
胡金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胡金波.中国科学院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17:2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